(1) 病菌來源

蔓枯病 (Gummy stem blight)
學名:Dydiimella bryoniae
=Mycosphaerella melonis(有性世代)
=Ascochyta melonis(無性世代)

(2) 發生時機

本病原菌可在種子病蔓土壤中存活並感染植株,
但主要感染源則是在病蔓上之子囊殼與柄子器產生的子囊孢子與柄孢子。
前者可隨風吹送傳播也可如後者藉雨水飛濺傳播。最適發病溫度為18~25℃


(3) 危害徵狀 

接種源經由表皮侵入瓜類幼苗的子葉和莖部,造成暗黑色之圓斑,致使植株生長緩慢,嚴重時會枯死;
對老化的組織則由氣孔或傷口侵入,在支蔓上造成蔓枯(因此稱蔓枯病),
尤在接近地面之莖冠部造成潰瘍腐爛病徵(農民稱之為「敗頭」)。
病斑與健全組織交處形成許多黑色小粒狀之柄子器和子囊殼
在潮濕環境患部會有橘紅色的流膠,末期整株死亡;
葉片及葉柄受害時,呈水浸狀黃化壞疽斑提早枯死;
果梗各果實也都會罹病產生黑色龜裂凹陷病斑,發育不良或提早落葉。

參考資料:
1. 植物保護手冊(2000.8.出版)
2. 台灣農家要覽(豐年社, 1995.4.出版)

---
在葉片上多由葉緣入侵危害,
成V型同心圓紋或不規則狀病斑。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as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