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蟲害來源

學名:Maruca testulalis (Hubner) 鱗翅目
英名:Bean pod borer

(2) 發生時機

年發生6~7世代,各發育期的個體周年可見。
成蟲日間潛伏於莖葉間,至夜間活動,產卵於花或豆莢上,幼蟲或捲葉而食,或蛀入豆莢食害,
幼蟲5齡,老熟幼蟲潛入土中結繭化蛹。成蟲為夜行性昆蟲,每雌蟲可產卵40~100餘粒。

(陳明昭、陳果鐘。1999。豆菜類-毛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139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12頁。葉瑩編。)

(3) 危害徵狀 

成蟲將卵產於葉背、嫩莖、葉柄及豆莢上,卵期在夏季4~5天
孵化後幼蟲先在葉片、嫩莖上或花蕾上為害,或牽結葉片與豆莢,而後蛀入莢內為害種仁,
每一幼蟲可危害豆莢1~3個,隨豆之種類而異,被害莢留有橢圓形蟲孔,其褐色排泄物則堆積於蟲孔外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11-312頁。葉瑩編。)
---

豆莢螟危害花器貌。
---

豆夾螟。
---

豆莢螟。
---

在蟲洞外的褐色排泄物。
---

依程度顏色可略知危害時間長短。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as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