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菌來源

 鎌胞菌屬於不完全菌、子囊菌

基本上初期不易判斷,屬於土壤性病害
 

1. 存於土壤中以厚膜胞子存在,遇到適合的溫度環境立即感染。

2. 種子帶菌,種子本身就帶有病原菌,來源不明的種子常常發生。

(2)發生時機

病菌在幼苗初期感染病徵無表現

常常於特定時機病菌大量產生,堵塞維管束,導致水份無法輸送,導致萎凋狀態。

病徵發生時機  (敏感)

1. 高溫時期

2. 開花時期

(3) 病徵表現 :

地基部容易粗糙、龜裂、有裂痕,似乎像水份無法向上輸送而產生裂痕。
---
 

接近地基部的維管束切開,左邊為罹病植株一圈褐色阻塞,右邊為健康植株。
---
 

罹病植株在後期於地基部產生白色孢子,容易隨著雨水灌溉傳播。
---


萎凋狀況
---


後期嚴重時植珠直接枯萎
---


大量發生時期
---
 
(4)管理方法
 
1. 種子帶菌 : 預防利用殺菌劑藥粉拌種子,免賴得、撲克拉猛,對鎌胞菌有效藥劑。
                    PS. 農業世界雜誌11月份77頁有介紹。

2. 土壤消毒 : 利用氰氮化鈣、蒸氣消毒、尿素加石灰。消毒後,應先建立優勢益菌種。

3. 於高溫時期降低地溫 (降其敏感度)

4. 興大黃文振教授研發的S-H土壤添加劑,降低其發生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as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