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菌來源

枝枯病 (Die-back blight) * 子囊菌綱
病原菌:Macrophoma theicola Petch

(2) 發生時機

病原菌寄生在茶樹枝條上,夏季產生柄子器,分生孢子為主要的傳染源,可能利用分生孢子或菌絲越冬。夏季極度乾旱會使得茶園發病嚴重。
  茶枝枯病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34℃;最適生長水分潛勢32℃時為-1bar,24℃時為-9bar。在夏季7~8月時病勢進展最嚴重,秋季以來本病漸趨緩和,北部在10月以後,新罹病枝條不再出現,直到次年春天,氣溫上升,茶樹長出新梢,才漸漸發生新枝枯的現象,如此周而復始,造成茶樹的生長勢一年不如一年,因而縮短其經濟壽命;在乾旱的年份,因茶樹之抗病能力降低,使發病較一般年份更為嚴重。各品種對枝枯病之抵抗能力差異很大,田間觀察發現小葉種發生枝枯病的比率較大葉種為高

(曾方明。2004。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4-茶樹保護。茶枝枯病,第89頁。防檢局。台北。158頁。)

(3) 病徵表現 

枝枯病主要危害茶樹的枝條,發病初期茶叢中受害枝條面失去光澤,逐漸轉為淡綠色,嫩梢下垂,嚴重失水,最後全枝葉片褐化乾枯,此時枯葉仍然十分健旺。在田間的景像為整排翠綠茶行中有一撮撮枯死的枝葉,有一半以上枝葉枯死,甚至全株死亡。得病多年的老枝幹其感染部位的皮層部分死亡,其他健全的組織向感染處增生癒合組織,而形成中間凹陷或凹凸不平的潰瘍病徵

(曾方明。2004。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4-茶樹保護。茶枝枯病,第88-89頁。防檢局。台北。158頁。)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as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