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菌來源

穿孔病 (Peach shot hole)
病原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owson

(2) 發生時機

病原菌主要在春季潰瘍病斑上越冬,翌年春天病原菌由罹病組織溢出,經雨水、昆蟲傳播,可從自然開孔和傷口侵入,感染新葉和幼果。溫度19~28℃及相對濕度70~90%時,任何時間均可感染,溫暖季節潛伏期為7天,寒冷時為20~25天。每年約由3~4月開始發病6~7月最為嚴重,而於10月以後逐漸消失。

(柯勇。桃、梅、李病害。台灣經濟果樹病害彩色圖鑑,第374頁。柯勇編著。台北。431頁。)

(3) 病徵表現

危害葉片為主,枝條、果實次之。

葉片病徵:

葉表面初期出現水浸狀綠色小斑點,繼擴大成圓形或不或不規則形病斑,紫(黑)褐色,周圍呈黃綠色暈環,繼而病斑中央之組織脫落,形成穿孔,孔的邊緣不整齊,或一部分與葉片相連。

果實病徵:

病斑暗紫色,圓形,中央梢凹陷,邊緣呈水浸狀,潮濕時,病斑上溢出黃白色黏狀物質,及病原細胞。

枝條病徵:

枝條上可出現兩種病斑,及春季潰瘍和夏季潰瘍病斑。春潰瘍斑多在節上,病斑四周水浸狀,略凹陷。春末病斑表皮破裂,細菌溢出。夏季潰瘍斑多發生在晚夏,病菌危害當年生嫩枝,大多發生在節間,初為水浸狀、暗紫色、圓形、略凹陷。

(柯勇。桃、梅、李病害。台灣經濟果樹病害彩色圖鑑,第372-373頁。柯勇編著。台北。431頁。)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as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